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陳瑜 崔爽 張添福
“現在挺滿足了,以前想都不敢想能有現在的生活。”站在自家的新房前,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村民周梅浩皺紋里綻出笑意,“還能咋樣,再想已經想不出來了。”
他說自己不擅表達,一句話道出的,卻是很多鄉村振興示范村村民的心聲。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吉林省主題采訪活動走訪吉林的鄉村。它們從昔日的普通村落發展成為集生態農業、民俗旅游、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特色鄉村。采訪中,多位地方政府工作人員都提起一句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吉林鄉村振興的故事,可以從一粒米、一顆瓜和一朵木耳說起。
7月18日,光東村。返鄉創業青年金君回憶起了十年前的那一天。
2015年7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考察,來到光東村,同當地群眾進行座談。總書記指出,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
這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也被當時參與座談的金君放在心頭。
十年來,金君帶領鄉親們將水田納入物聯網實時監控系統,引入無人機播撒生物肥,還向農業專家請教,讓大米營養價值更高、口感更細膩、味道更香甜。現在公司的“嗎西達”優質大米,每公斤能賣到30元,不僅銷往全國多地,還走出國門,實現了從普通農產品到高端品牌的蛻變。
光東村坐擁“平崗綠洲”的天然饋贈,171公頃水田是其發展的根基,世代農耕人用汗水澆灌出黃金稻浪的生態奇跡。“我們堅持擴良田、育良種、施良法、用良機,發展智慧農業,以品牌化發展解鎖鄉村振興密碼。”中國一汽駐村第一書記時彥鵬說。
嘗到了擁抱科技的甜頭,村子還將發展未來農業:深化智慧農業應用,實現蟲情預警,水肥調控全自動化;拓展蟹稻共生+模式,引入魚、蝦、螺等多元水產,形成立體生態鏈,預計畝均效益提升40%;打造數字認養農業平臺,配套建設農耕體驗館、稻田藝術區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7月15日,長春市九臺區馬鞍山村。村企聯營企業吉林省上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車晶舉起村里甜瓜的包裝箱:“都來掃我的二維碼啊,關于瓜的各種問題都能問我。”
她個人的微信二維碼和電話號碼,就印在包裝箱上。
馬鞍山村棚膜果蔬農事研學基地依托6棟現代化溫室,村企聯營合作,種植甜瓜、番茄和反季蔬菜,打造高端果蔬生產基地,年銷售額約70萬元。種植基地的理念是“科學選育 綠色種植”,強調通過科學方法和生態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記者忍不住嘗了一口——皮真薄,瓤真甜。
“我們的瓜都是吊著長的,立體栽培。這樣一來,坐瓜之后瓜長得周正,著色均勻,不會產生陰陽面。”馬鞍山村黨總支書記趙世龍介紹。
大棚內有寒地雙層智能溫室,采用納米集熱技術,將陽光轉化為熱能,仿佛給農作物蓋上了一層新型“透光棉被”,能在任何季節為甜瓜營造適宜生長的小環境。在農業專家指導下,大家用“高溫促糖、低溫保糖”的方法提升甜度,產出“有小時候味道”的瓜。
“我把個人二維碼印在箱子上,是因為我對咱們瓜有信心。消費者吃了覺得好,想回購,掃碼就能找到我。”車晶說。
以前,馬鞍山村“開山賣石頭”,資源枯竭后成為貧困村;現在,馬鞍山村“護山賣風景”,新農人在這片土地上成長,探索屬于馬鞍山村的新可能。
7月18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永芳拿著木耳菌包,激情澎湃地說道:“你們在這里能看到中國木耳的未來。”
作為一家返鄉創業企業,他們成功研發出一條從拌料、裝袋、滅菌到培養全程自動化的菌包加工生產線,可日產黑木耳三級菌棒15萬袋,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并獲得國內專利30余項。上料、拌料、接菌、裝袋、成筐、運送、滅菌、培養、擺袋……這一整套生產流程全部實現了自動化,確保產品在嚴格的無菌環境下生產,為實現黑木耳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記者有些好奇,整條產線中最先進的地方是什么?該公司總經理高曠直言——理念。
他們抱著用技術重塑木耳生產流程的理念,讓農民變身技術工人。“原來我們可能就只想做一個菌包廠,后來我們發現,可以把一個產業鏈串起來,于是從一個木耳菌包企業變身為‘鏈主型’企業。”高曠說,他們下一步要做的,是深化黑木耳產品精深加工。
工廠外,“汪清有機木耳盒馬村實訓基地”的標牌格外顯眼。
2022年,吉林省首個盒馬村落戶汪清桃源木耳產業園,這標志著以高科技企業+菌農合作社+共享產地倉+新零售采購平臺的木耳生產新模式得以打通。
科技賦能,類似的故事會在更多地區上演。看,他們正努力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把日子過得更加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