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夏天一
近日,2025年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區第9協同組科技輔導員及科學教師培訓班開班儀式在上海浦東新區舉行。此前,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聯合主辦的2025年“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也拉開序幕。一場場培訓活動猶如及時雨,為科學教師的素質提升提供了平臺。
科學教師素質和能力的高低決定了科學教育工作能否見效落地。今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明確指出要“配齊配優科學類課程教師”。此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強調“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并對科學教師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那么,如何健全科學教師培養體系,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科學教師?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人才培養面臨困境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前瞻布局、科學謀劃,推動科學教育取得重要進展和關鍵突破。今年1月,“加強科學教育,強化核心素養培育”被寫入《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這在頂層設計層面明確了科學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科學教師是推動科學教育的主力軍,要做好科學教育,完善教師隊伍的培養體系是關鍵。然而,多位專家認為,從當前教師隊伍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科學教師的培養仍面臨諸多困境。
“科學教育涵蓋綜合科學教育和分科科學教育兩個方面。”首都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丁邦平介紹,在現行科學教育體系中,盡管科學教育的課程標準是基于義務教育階段設計的,但實際執行過程中,綜合科學教育主要在小學階段,中學以后,科學知識多經由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進行傳授,科學教育多以分科的形式呈現。
而困境正集中出現在小學階段的綜合科學教育。2021年下半年,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學教學專委會組織了一次針對小學科學教師的大規模調研。此次調研發現,在來自31個省(區、市)的約13.1萬名小學科學教師中,專任教師不足三成,且大多數教師的專業背景與科學學科無關。
“這背后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丁邦平指出,很長時間以來,各方并未對科學教育產生足夠的重視。在人們的潛意識里,科學被視為難學且高深的學科。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為青少年難以掌握其精髓。“這種觀念使很多人認為,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教育是無關緊要的。”他說。
“受‘副科’觀念的影響,小學科學教師面臨編制緊張和晉升通道有限等現實困境。”教育部師范類專業認證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師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李中國補充道,這些問題導致教師缺乏長期投身科學教育的動力,降低了科學教師職業的吸引力。
專業建設仍須完善
高等師范院校是培養教師人才的主力軍。但目前來看,多數高等師范院校在培養科學教育人才方面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我國科學教師的培養存在明顯短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不少高等師范院校缺乏培養科學教師的意識。”丁邦平認為,由于長期缺乏重視,至今尚未針對綜合類科學教師建立起完善的后備人才培養模式。
建設科學教育師資隊伍,首先要做好科學教師的職前教育,重視科學教育專業的建設。國務院2021年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推動高等師范院校和綜合性大學開設科學教育本科專業,擴大招生規模。
丁邦平表示,我國對于專業科學教師的培養起步較晚,培養綜合類科學教師的專業甚至在近20年才開始逐漸出現。
首都師范大學是較早開設小學科學教育專業的學校之一。在小學教育專業開辦之初,該校初等教育學院便已將科學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近年來,該校更是建立起小學科學教育專業,成為綜合類科學教師培養的重要載體。
盡管國家層面已作出規劃,也有高校在積極嘗試,但科學教育專業的開設情況仍不樂觀,不少高等師范院校科學教育專業仍處于缺位狀態。對此,丁邦平呼吁,高等師范院校應進一步建立健全科學教育專業體系。
此外,科學教育專業建設也面臨挑戰。由于科學教育專業綜合性較強,因此在專業培養計劃的設計過程中,需要建立起大科學教育觀。
“大科學教育不僅涵蓋物理、化學、生物等傳統科學內容,還將通用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工程類學科納入其中。”丁邦平認為,大科學教育打破了學科界限,強調多學科的融合與綜合素養的培養,這對未來科學教育的縱深發展大有裨益。
理解科學和教育的本質,是成為一名優秀科學教師的重要基礎。丁邦平進一步表示,高等師范院校在培養人才時,一方面要培養相關專業人才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哲學和科學史相關的課程,讓未來科學教師更好地認識科學的本質;另一方面,要重視包括理科學科教學論在內的科學教育學等相關教師教育課程的建設,為師范生建立起現代科學教育理論與方法體系,讓其成為懂科學、會教學的科學教師。
教師角色亟待轉變
科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這對科學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李中國指出,科學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保持對新技術、新發現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并具備強大的適應能力,不斷迭代教學理念與實踐方法,以適應知識更新帶來的挑戰。
技術的進步也改變了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以往,學生主要通過課堂與書本獲取知識。在信息時代,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渠道獲取大量信息和知識,教師僅傳授課本知識遠遠不夠。丁邦平提出,如今的科學教師需要具備過硬的科學素養,具備和學生一起開展研究和探究的能力。科學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環境和條件,幫助學生搭建框架,讓學生主動學習、探究。
“換句話說,科學教師的角色需要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體驗設計師’和‘思維引導者’。”李中國說,如今的科學教師應打破邊界,提升跨學科素養與能力,以適應技術變革和教育創新的需求。教師的核心工作也應從“講授”轉向“引導”,要善于提問、激發討論、組織協作,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
面對科學教師隊伍存在的結構性困境,科學教師的角色轉變仍面臨較大挑戰。李中國提出,應健全科學教師持續培訓機制,一方面定期開展多層級全員培訓,另一方面不斷完善科學教師培訓知識庫,通過整合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吸納前沿科技成果等舉措,促進科學教師在專業領域成長。
少年兒童是民族的未來,通過科學教育讓他們熱愛科學,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將為他們未來的發展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加強小學科學教育,師資是關鍵。”李中國表示,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和有志于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是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若科學教師不具備時代所需的能力,這一目標將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