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9月9日,國際友人與中國抗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專題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以“報道·發聲”開篇,第一件文物,就是埃德加·斯諾的行李箱。這位遠道而來的記者的幾乎全部家當,就在這里了。
“我們以這只行李箱為敘事起點,串聯起文物、歷史圖片與珍貴檔案,讓觀眾循著真實的歷史印記,探尋‘紅星何以照中國’的深層答案,感受那段歲月里信仰的溫度與歷史的必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策展人黃黎說。
當年,一大批外國記者不畏重重困難,深入抗日前線,用筆和鏡頭忠實記錄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暴行,真實記錄中國人民的浴血抗爭。更有外國記者克服阻礙、突破封鎖到達陜北,將中國共產黨抗日的重大貢獻和敵后戰場的真實情況傳遞給外界,讓世界聽到“延安聲音”。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斯諾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
在斯諾之后介紹的,是他的妻子海倫·福斯特。1937年4月,這位女士孤身穿越封鎖抵達延安。4個月的深入探訪,不僅彌補了丈夫此前未竟的遺憾——獨家專訪了紅軍總司令朱德,更系統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等30余位中共領導人,為斯諾震撼世界的《紅星照耀中國》提供了關鍵性的內容補充。
第二單元“軍事·戰斗”展廳里,擺著兩架分別來自美軍和蘇軍的戰斗機模型,它們是抗日戰爭期間在中國空中阻擊日寇的戰鷹。
蘇聯政府于1937年10月開始,先后秘密派遣軍事顧問、援華志愿航空隊和技術人員到中國援助抗戰,2000多人次輪流參與飛行任務,236名飛行員在中國戰場英勇犧牲。
美國“飛虎隊”全稱為“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1941年8月正式成立。除協助組建中國空軍、對日作戰外,還協助飛越喜馬拉雅山,從印度接運戰略物資到中國。
當年和斯諾一起來到中國陜北的,還有一位美國人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他是展覽第三單元“救護·醫療”的開篇人物。
馬海德是首位加入紅軍的外籍醫生,并于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全民族抗戰期間,他擔任八路軍總部衛生部顧問,以延安為中心建設了陜甘寧邊區醫療網,同時改善根據地公共衛生條件,預防傳染病,培訓醫護人員,提高了根據地的醫療水平。
戰時,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在冀中前線創造“流動手術臺”的奇跡,以熱血詮釋國際主義真諦;印度青年柯棣華主動請纓留守太行山區,在病痛與空襲中堅守3年,最終將32歲的生命融入華夏大地……在那段艱難歲月里,一批批國外醫護人員跨越戰火與國界,穿越封鎖與硝煙,將醫者仁心鐫刻在中國抗戰史冊上。
當時,還有許多外國友人在人道、輿論等戰線開辟了“沒有硝煙的戰場”。保衛中國同盟、美國援華聯合會等民間組織通過“一碗飯運動”“中國周”等募捐活動購買藥品和醫療器械。饒家駒與約翰·拉貝是抗戰期間通過建立安全區保護平民的兩位重要國際友人;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秘密拍攝的南京大屠殺影像,成為東京審判的關鍵證據。“工合運動”通過生產合作將中國農民、國際志愿者與海外捐款者聯結,成為“人民外交”的典范……
黃黎介紹,整個展覽的籌備歷時9個月,用300余件套實物和400余張照片系統展示抗日戰爭中那些跨越種族與國界的人性光輝和全世界正義力量共同鑄就的并肩作戰精神豐碑。黃黎希望,跨越時空的正義之光能凝聚成為珍愛和平、開辟未來的強大力量,永遠照耀人類文明的進步之路。
該展覽由國家文物局、國家檔案局、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主辦。